在养猪业的发展过程中,种猪的繁殖性能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优质的种质资源则是提升繁殖性能的根基。良好的繁殖性能能够为生猪养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此,我们编制了《提高种猪繁殖性能技术要点》,供各涉农区畜牧技术部门和广大养殖场(户)参考。
一、品种筛选,保障种猪性能
1.遗传性能评估。在引种或外购精液时,应优先考虑种猪的遗传性能。通过查阅种猪系谱、遗传评估报告等资料,选择具有优异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以及繁殖性能的种源。
2.种猪质量监测。在选定候选种猪后,对种猪亲本的遗传性能进行评估,确保其遗传基因的优良性。首先对其身体状况包括种猪的体型外貌、生长发育情况、疫苗接种情况及疾病等进行监测。对于外购精液,应选择正规供应商和合法经营的养殖场进行采购并对精液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包括精液的活力、密度、病毒携带情况等,并对精液质量进行严格检测。
二、科学饲养,提升种猪繁殖能力
1.日粮营养均衡。种猪的日粮中应提供优质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特别是在公猪配种前和母猪哺乳期,需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为了实现营养均衡,建议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并适量添加青绿饲料,以避免粗饲料占比过高。
2.做好饮水控制。为种猪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饮水量应控制在种猪体重的12%~15%之间。同时,应定期检查饮水设备,确保饮水畅通无阻,避免因饮水不足或水质污染影响种猪的繁殖性能。
3.疾病预防与控制。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定期对种猪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应做好种猪日常保健,提高种猪的抗病能力。
4.合理使用药物。在种猪饲养过程中,应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种猪产生抗药性或药物残留问题。对于患病种猪,应在兽医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三、环境控制,优化种猪繁殖环境
1.猪舍设计。猪舍设计应合理,确保种猪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舒适的休息环境。猪舍内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免潮湿和闷热环境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温度与光照控制。首先应关注温度调控,适宜温度为17~22℃。夏季高温时可通过喷淋、通风等措施降低猪舍温度;冬季、初春和秋末时节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确保猪舍温度不低于15℃。其次,应保障猪舍内部空气流通,并适当提供光照,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种猪身体,以免影响精液质量。
3.保持日常养护。定期清扫动物圈舍环境,经常刷拭种猪身体,并定期组织兽医对种猪进行健康体检,以减少寄生虫的繁殖,确保种猪的身体健康。
四、繁殖管理,提高种猪繁殖效率
1.精液采集。在采精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清洁,防止精液被细菌、病毒、尘埃等污染。采精前应对种公猪的皮毛和生殖器官进行清洗和消毒。操作过程中,应使用一次性材料,并确保工具经过严格消毒处理。采精室应保持恒温,以减少种公猪的应激反应。采精地点应相对固定,且采精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方可进行操作。
2.配种管理。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替代公母猪自然交配,可以加快种猪的遗传改良,提高商品猪的质量。应详细记录母猪的发情排卵情况,以确定最佳排卵时间。受精时,应保持母体外部皮肤洁净,避免损伤母猪阴道和子宫,确保操作规范。输精完成后,需密切观察受孕情况,确保受精成功率。若常规输精出现受精率低的情况,可考虑采用深部输精技术进行改善。
3.妊娠管理。在母猪妊娠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饲养环境,定期进行妊娠检查,确保母猪正常妊娠。对于妊娠母猪,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应激,以免导致流产或死胎等问题。
4.分娩管理。在母猪分娩前,应做好分娩准备工作,包括准备产房、消毒设备、准备接产工具等。在分娩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和管理,确保母猪顺利分娩。对于难产母猪,应及时采取助产措施,避免造成母猪和仔猪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