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种植业基本情况
来源:
政研室
发布时间:
2015-01-05 00:00
〔概况〕
2013年,天津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63.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99.2万亩;经济作物面积264.1万亩。
①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3年粮食总产174.7万吨,比上年增加12.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②蔬菜生产稳定增长。全市蔬菜总产达到460.7万吨,比上年增加13万吨。③种植结构继续优化。结合良种补贴政策宣传引导,大力发展优质作物种植,全市农作物优质率达到92%,基本形成蓟县、宝坻、武清300万亩优质粮,武清、宁河、蓟县80万亩无公害菜,静海、大港、汉沽40万亩优质果等优势产业区、产业带。④高产创建取得明显成效。35个粮棉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1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均达到农业部确定的创建目标。⑤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快。2013年引进、筛选新品种93个、推广新技术34项。推广优良新品种面积130万亩,推广适应技术面积390万亩。⑥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2013年完成首次认证企业58家,认证品种206个;完成无公害认定面积122.9万亩,其中无公害产地新认定面积13.84万亩,复查换证总面积109.06万亩。⑦种植业效益明显增加。2013年全市种植业收入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5%,种植业收入对农村经济总收入的贡献率为3.9%,比去年增长0.1个百分点。(徐廷民)
〔设施农业提升工程〕
2013年,设施农业建设重点从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质量安全、产业带动和配套设施5个方面进行提升改造,涉及全市10个区县,75个项目单位,全年完成5.1万亩设施提升改造,总投资8.44亿元,累计达到10.2万亩,在提高我市蔬菜生产能力,增加淡季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设施农业建设稳步推进。(陈海旺)
〔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
2013年继续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①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标准每亩30元,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每亩53元,比上年增加3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粮食直补资金由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其中,5个远郊区县(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财政负担40%,市财政负担60%;其它7个区(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塘沽、汉沽、大港)财政负担70%,市财政负担30%。2013年落实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面积各574万亩,其中夏粮150.7万亩,秋粮423.3万亩;兑现补贴资金共计4.76亿元,补贴资金全部实现“一卡通”兑付。②农作物良种补贴。2013年良种补贴继续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作物上实现全覆盖。小麦和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和棉花每亩补贴15元。2013年落实良种补贴面积548.6万亩,其中小麦143万亩、玉米323.1万亩、水稻37.4万亩、棉花45.1万亩,兑现补贴资金5898万元,补贴资金全部实现“一卡通”兑付。各项惠农政策惠及169个乡(镇/街/农场)、3317个村、66万户。
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直接效果:①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连续十年获得丰收。②粮食良种覆盖率提高。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优质粮面积的扩大,到2013年粮食优质率达到92%,较2003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③确保农民用种安全。通过实行品种推介制、供种单位审查制、品种来源审核制、种子销售承诺制、种子质量追溯制,有效防止了种子质量事故的发生。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规范了种子市场经营,有效控制了假冒伪劣种子、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保证了农民真正用上满意种、放心种。④优质粮产业水平提升。良种补贴政策促进了优质粮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了天津优质粮食区域化水平。(徐廷民)
〔谷物和豆类生产〕
2013年,天津市谷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全市谷物播种面积486.92万亩,比上年增加22.49万亩;总产量173.48,比上年增加13.72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5.5万亩,比上年减少4.2万亩,总产57.3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87.5万亩,比上年增加18.5万亩,总产102.1万吨,比上年增加10万吨;稻谷播种面积25.2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总产12.9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豆类作物继续大幅减少,全年豆类播种面积11.3万亩,比上年减少7.06万亩,总产0.93万吨,比上年减少0.56万吨。
在谷物和豆类生产中,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抓好关键环节的管理,开展高产创建项目,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①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天津市建设了8个小麦、13个玉米和4个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示范片平均亩产超500公斤,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水稻示范片平均亩产超600公斤。②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
结合良种补贴政策,推广轮选987、中麦629、津强号优质小麦品种,郑单958、纪元128、天塔号优质玉米品种,津稻5、津原D1等优质水稻品种。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小麦精量和半精量播种技术、水稻旱育移植和“三早”技术等,重点推广了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旱作节水技术、小麦“一喷三防”及吸浆虫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④抓好生产关键环节。麦田生产突出抓好以适时浇好返青水、拔节水及病虫害防治等为主的关键环节;春播作物立足抗旱,抓好抗旱播种,把好播种质量关,确保播种质量;做好“三夏”和“三秋”工作。(徐廷民)
〔蔬菜生产〕
2013年,天津市蔬菜播种面积135万亩,同比增加1.63万亩;总产量460万吨,同比增加12.3万吨。主栽品种及产量:黄瓜15.54万亩,产量66.24万吨,番茄14.5万亩,产量68.69万吨,芹菜11.19万亩,产量37.59万吨,四季豆9.78万亩,产量18.75万吨,大白菜8.85万亩,产量42.67万吨,辣椒7.77万亩,产量19.1万吨,大葱5.59万亩,产量23.39万吨,茄子4.98万亩,产量19.45万吨。“放心菜”基地工程建设重点从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制度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入手,2013年新建放心菜基地11.6万亩,累计达到21.6万亩,为消费者吃上“放心菜”提供了有力保障。(陈海旺)
〔花卉生产〕
2013年,天津市花卉生产总面积3.53万亩,比上年增加0.49万亩;年销售额6.9亿元,比上年增加0.3亿元。其中:鲜切花类0.45万亩,年销售量4616.1万支,销售额7462.9万元;盆栽植物类0.57万亩,年销售量4607.3万盆,销售额28410.5万元;观赏苗木1.63万亩,年销售量4197.8万株,销售额25618万元;草坪草0.79万亩,年销售量824.9万平方米,销售额5646万元;种业(种子、种苗、种球)0.09万亩,销售额1947万元。从各种花卉种植结构情况看,观赏苗木、草坪草、盆栽植物类和鲜切花类种植面积所占份额较大,分别占花卉总面积的46.3%、22.3%、16.1%和12.9%。
全市花卉生产呈现四个特点:①区域特色明显。各区县因为区位、经济、市场等特点不同,分别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花卉生产基地。环城郊区中的西青区、北辰区、东丽区以切花和盆栽生产为主;远郊土壤条件较好的武清区和静海县以草坪草生产为主;北部蓟县半山区以观赏苗木生产为主,兼顾切花和盆栽。②栽培设施标准提高。近年来,天津市温室和大棚面积发展较快,带动全市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大幅度增加,并保持稳定。2013年,天津市花卉保护地面积1700.1万平方米,其中温室面积817.3万平方米,中小棚641.6万平方米荫棚241.2万平方米。③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由于市场消费能力的增强,高标准温室的增加,花卉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在现代月季、菊花等传统品种品质提高的基础上,蝴蝶兰类、仙客来等附加值较高的品种迅速发展。同时,观赏苗木越来越受欢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销售额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加0.6亿元。④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2013年花卉企业66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5个。现有花卉批发和零售市场9个。从事花卉生产的花农3986户,从业人员12188人,专业技术人员1246人。一批大型花卉企业的不断壮大,专业化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使天津花卉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徐廷民)
〔水果生产〕
2013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51.23万亩,同比增加0.68万亩;总产量27.58万吨,同比减少3.04万吨。其中:苹果种植面积7.42万亩,总产量4.76万吨;梨种植面积6.91万亩,总产量3.69万吨;桃种植面积5.58万亩,总产量5.52万吨;葡萄种植面积7.15万亩,总产量9.29万吨;鲜枣种植面积17.05万亩,总产2.28万吨。2013全市水果优质率达到95%以上,具有产业优势的大港冬枣、汉沽葡萄、蓟县苹果、静海鸭梨和金丝小枣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一批以大港冬枣保鲜和深加工、汉沽葡萄深加工等为龙头的产业化企业,这些基地和企业促进了水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果品质的提升。(徐廷民)
2013年,天津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63.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99.2万亩;经济作物面积264.1万亩。
①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3年粮食总产174.7万吨,比上年增加12.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②蔬菜生产稳定增长。全市蔬菜总产达到460.7万吨,比上年增加13万吨。③种植结构继续优化。结合良种补贴政策宣传引导,大力发展优质作物种植,全市农作物优质率达到92%,基本形成蓟县、宝坻、武清300万亩优质粮,武清、宁河、蓟县80万亩无公害菜,静海、大港、汉沽40万亩优质果等优势产业区、产业带。④高产创建取得明显成效。35个粮棉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1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均达到农业部确定的创建目标。⑤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快。2013年引进、筛选新品种93个、推广新技术34项。推广优良新品种面积130万亩,推广适应技术面积390万亩。⑥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2013年完成首次认证企业58家,认证品种206个;完成无公害认定面积122.9万亩,其中无公害产地新认定面积13.84万亩,复查换证总面积109.06万亩。⑦种植业效益明显增加。2013年全市种植业收入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5%,种植业收入对农村经济总收入的贡献率为3.9%,比去年增长0.1个百分点。(徐廷民)
〔设施农业提升工程〕
2013年,设施农业建设重点从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质量安全、产业带动和配套设施5个方面进行提升改造,涉及全市10个区县,75个项目单位,全年完成5.1万亩设施提升改造,总投资8.44亿元,累计达到10.2万亩,在提高我市蔬菜生产能力,增加淡季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设施农业建设稳步推进。(陈海旺)
〔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
2013年继续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①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标准每亩30元,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每亩53元,比上年增加3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粮食直补资金由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其中,5个远郊区县(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财政负担40%,市财政负担60%;其它7个区(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塘沽、汉沽、大港)财政负担70%,市财政负担30%。2013年落实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面积各574万亩,其中夏粮150.7万亩,秋粮423.3万亩;兑现补贴资金共计4.76亿元,补贴资金全部实现“一卡通”兑付。②农作物良种补贴。2013年良种补贴继续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作物上实现全覆盖。小麦和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和棉花每亩补贴15元。2013年落实良种补贴面积548.6万亩,其中小麦143万亩、玉米323.1万亩、水稻37.4万亩、棉花45.1万亩,兑现补贴资金5898万元,补贴资金全部实现“一卡通”兑付。各项惠农政策惠及169个乡(镇/街/农场)、3317个村、66万户。
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直接效果:①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连续十年获得丰收。②粮食良种覆盖率提高。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优质粮面积的扩大,到2013年粮食优质率达到92%,较2003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③确保农民用种安全。通过实行品种推介制、供种单位审查制、品种来源审核制、种子销售承诺制、种子质量追溯制,有效防止了种子质量事故的发生。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规范了种子市场经营,有效控制了假冒伪劣种子、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保证了农民真正用上满意种、放心种。④优质粮产业水平提升。良种补贴政策促进了优质粮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了天津优质粮食区域化水平。(徐廷民)
〔谷物和豆类生产〕
2013年,天津市谷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全市谷物播种面积486.92万亩,比上年增加22.49万亩;总产量173.48,比上年增加13.72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5.5万亩,比上年减少4.2万亩,总产57.3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87.5万亩,比上年增加18.5万亩,总产102.1万吨,比上年增加10万吨;稻谷播种面积25.2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总产12.9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豆类作物继续大幅减少,全年豆类播种面积11.3万亩,比上年减少7.06万亩,总产0.93万吨,比上年减少0.56万吨。
在谷物和豆类生产中,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抓好关键环节的管理,开展高产创建项目,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①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天津市建设了8个小麦、13个玉米和4个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示范片平均亩产超500公斤,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水稻示范片平均亩产超600公斤。②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
结合良种补贴政策,推广轮选987、中麦629、津强号优质小麦品种,郑单958、纪元128、天塔号优质玉米品种,津稻5、津原D1等优质水稻品种。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小麦精量和半精量播种技术、水稻旱育移植和“三早”技术等,重点推广了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旱作节水技术、小麦“一喷三防”及吸浆虫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④抓好生产关键环节。麦田生产突出抓好以适时浇好返青水、拔节水及病虫害防治等为主的关键环节;春播作物立足抗旱,抓好抗旱播种,把好播种质量关,确保播种质量;做好“三夏”和“三秋”工作。(徐廷民)
〔蔬菜生产〕
2013年,天津市蔬菜播种面积135万亩,同比增加1.63万亩;总产量460万吨,同比增加12.3万吨。主栽品种及产量:黄瓜15.54万亩,产量66.24万吨,番茄14.5万亩,产量68.69万吨,芹菜11.19万亩,产量37.59万吨,四季豆9.78万亩,产量18.75万吨,大白菜8.85万亩,产量42.67万吨,辣椒7.77万亩,产量19.1万吨,大葱5.59万亩,产量23.39万吨,茄子4.98万亩,产量19.45万吨。“放心菜”基地工程建设重点从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制度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入手,2013年新建放心菜基地11.6万亩,累计达到21.6万亩,为消费者吃上“放心菜”提供了有力保障。(陈海旺)
〔花卉生产〕
2013年,天津市花卉生产总面积3.53万亩,比上年增加0.49万亩;年销售额6.9亿元,比上年增加0.3亿元。其中:鲜切花类0.45万亩,年销售量4616.1万支,销售额7462.9万元;盆栽植物类0.57万亩,年销售量4607.3万盆,销售额28410.5万元;观赏苗木1.63万亩,年销售量4197.8万株,销售额25618万元;草坪草0.79万亩,年销售量824.9万平方米,销售额5646万元;种业(种子、种苗、种球)0.09万亩,销售额1947万元。从各种花卉种植结构情况看,观赏苗木、草坪草、盆栽植物类和鲜切花类种植面积所占份额较大,分别占花卉总面积的46.3%、22.3%、16.1%和12.9%。
全市花卉生产呈现四个特点:①区域特色明显。各区县因为区位、经济、市场等特点不同,分别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花卉生产基地。环城郊区中的西青区、北辰区、东丽区以切花和盆栽生产为主;远郊土壤条件较好的武清区和静海县以草坪草生产为主;北部蓟县半山区以观赏苗木生产为主,兼顾切花和盆栽。②栽培设施标准提高。近年来,天津市温室和大棚面积发展较快,带动全市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大幅度增加,并保持稳定。2013年,天津市花卉保护地面积1700.1万平方米,其中温室面积817.3万平方米,中小棚641.6万平方米荫棚241.2万平方米。③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由于市场消费能力的增强,高标准温室的增加,花卉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在现代月季、菊花等传统品种品质提高的基础上,蝴蝶兰类、仙客来等附加值较高的品种迅速发展。同时,观赏苗木越来越受欢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销售额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加0.6亿元。④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2013年花卉企业66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5个。现有花卉批发和零售市场9个。从事花卉生产的花农3986户,从业人员12188人,专业技术人员1246人。一批大型花卉企业的不断壮大,专业化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使天津花卉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徐廷民)
〔水果生产〕
2013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51.23万亩,同比增加0.68万亩;总产量27.58万吨,同比减少3.04万吨。其中:苹果种植面积7.42万亩,总产量4.76万吨;梨种植面积6.91万亩,总产量3.69万吨;桃种植面积5.58万亩,总产量5.52万吨;葡萄种植面积7.15万亩,总产量9.29万吨;鲜枣种植面积17.05万亩,总产2.28万吨。2013全市水果优质率达到95%以上,具有产业优势的大港冬枣、汉沽葡萄、蓟县苹果、静海鸭梨和金丝小枣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一批以大港冬枣保鲜和深加工、汉沽葡萄深加工等为龙头的产业化企业,这些基地和企业促进了水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果品质的提升。(徐廷民)
分享到: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