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农业碳汇功能打造低碳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提案,经会同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农业碳汇潜力情况
目前,我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50余万亩,耕地质量监测点97个,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据2023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30。2023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85万亩,其中大豆播种面积8.5万亩,全部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任务指标;蔬菜播种面积超过82万亩,总产量达到253万吨以上,综合自给率达到89%。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工程,先后制订6项小站稻地方标准,水稻生产耕整地、育秧、插秧、收获、植保机械化率基本达到100%,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被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化现代农业联合西青区打造的小站稻“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情况
以高标准农田项目为载体,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引导项目经营主体和农户采取秸秆还田、土壤改良、施用有机肥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以规模种植、集约经营开展水稻生产,广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机械深施、侧深施肥等技术,化肥施入量已低于农作物收获时带走的矿物质;普遍采用浅水灌溉、间歇灌溉技术及稻麦两熟种植方式,最大限度压缩农作物秸秆无氧发酵的时间和空间,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完成粪污治理工程建设;新建和提升24家散养密集区粪污集中处理中心、20家商品有机肥(农家肥)处理中心,打造10个绿色循环畜产品基地和210家种养结合循环示范场;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全部完成治理任务。持续推广应用低碳农机装备,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2023年,全市共申请报废老旧农业机械71台,办理国四农机补贴800余台,宣传推广自动导航、播种作业智能监控、无人机植保和撒肥等智能化技术6项,引进低碳高效耕整地机械化技术1项,推广使用节油环保智能农机设备26台。
三、科技支撑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情况
设立实施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揭榜挂帅”项目,支持科研单位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池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等农业减排固碳技术示范推广。培育的“碳重生农林废弃物智能处理新模式”项目在第六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通过了市发展改革委低碳应用场景评选。在组织实施北辰区青光村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田园系统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天津市生态田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了农田生态沟渠建设技术规范、基本农田缓冲带建设技术规范2项地方标准,引导鼓励全市涉农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主体,整村(镇)制规划设计和创建生态田园。
四、碳排放交易情况
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先后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首批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林业碳汇项目可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CCER—14—001—V01)进行开发,并进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进行交易。农业碳汇项目开发尚无可依据的方法学,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2〕622号)也未包含农业碳排放和碳汇统计核算方法,农业碳排放交易仍处于探索阶段。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委将继续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以“精品、绿色、品牌”为主线,持续推进生态田园建设,不断研究探索农业减排增汇潜力,同时积极协调对接生态环境、气象、水务、规划资源等部门,共同探索农业碳汇监测评价、项目开发、生态价值实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