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农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铆足干劲、真抓实干,推动各项事业走深走实、持续向好,呈现出十大亮点。
一、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担当实干的氛围更加浓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提升。召开科技工作会,总结近5年科技工作,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对3个先进集体奖、8个先进个人奖进行表彰。完成1名院党委委员补选和院属13个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韩毅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张效生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孙德岭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称号,杜胜利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冯刚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白鹏华、刘丹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李愚鹤、郝永娟荣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郭晓飞被授予“天津青年五四奖章”。
二、紧紧锚定目标任务,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举办了为期7天的主题教育读书班,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9次,处级以上干部集体读书11次。院所两级领导班子确定调研课题23个,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或措施167项。查找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10个,整改措施31项全部完成。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个,完成民生项目清单整改2项,化解信访突出问题2个,建立健全制度机制13项。院党委查摆的28个问题和10个专项整治中的23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
三、科技立项稳中有升,基础研究再创佳绩
全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1项,合同总经费比2022年增加65.5%。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市财政种业专项项目18项,市科技局优秀特派员项目18项,天津市科普项目1项,产业科技服务站项目7项,后补助项目2项,天津产业技术体系项目5项,新立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项目7项。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面上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比2022年再翻一番,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构建了高效的花椰菜植株再生、遗传转化、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创制出大白菜抗根肿新种质和大白菜耐抽薹新种质;构建出青花菜无花青素基因编辑载体,并创制青花菜无花青素材料2份;编辑花椰菜茎高基因,并获得编辑植株2株;继续强化克隆基因及结构域分析、组装转录组测序分析、重测序分析等方面研究,完成50份水稻优良高代系选择;挖掘出3个与黄瓜耐低氮相关基因以及1个与种子采前发芽性状主效QTL位点;发现CsARC6基因突变导致黄瓜出现特殊表型;发现水平转移基因重塑烟粉虱氮代谢,阐明了烟粉虱极强营养适应性的分子机制;首次完成芹菜尾孢菌Cercospora apii Fres.基因组测序;初步构建草莓种子MI代诱变群体,获得优良株系3个;挖掘出肉羊高繁殖力、多肋骨等优异性状功能基因5个;首次完成犏牛T2T基因组测序;研制了40K蕨麻猪育种芯片和50K奶牛育种液相芯片;首次建立了超临界CO2提取藜麦活性物质技术工艺并开展体外活性研究。
四、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达到新高度
全年科技成果鉴定5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4项;完成成果登记48项;本年度申请专利48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授权专利65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南非专利1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件,授权植物新品种权25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6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18个;取得软件著作权20件;发表论文244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01篇,SCI论文79篇。“果蔬采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肉羊高繁殖力性状精准挖掘及产业化配套技术集成应用”“深绿强光泽黄瓜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松散型花椰菜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鲜食糯玉米优异种质创制及系列新品种选育”“优质耐抽薹小型结球白菜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中药质量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7项成果获得了2023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推动种业振兴持续发力,“津”牌良种频添新贵
在种业创新专项持续支持下,新品种选育工作硕果累累。黄瓜所培育出黄瓜新品种“津优317”“津优509”“津优618”;蔬菜所培育出甜瓜新品种“天美101”,育成特色番茄新品种3个,花椰菜新品种9个、茄子新品种1个;作物所选育小站稻新品种2个(金粳521、金稻909),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3个(津17815、津强14、津强16),选育玉米新品种2个(锐福99、津白甜糯1号),选育的“津选豆100”是2016年以来我市审定的唯一大豆品种;都市所选育多抗基因聚合口感番茄品种5个;林果所选育的“津早无核”葡萄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为市农科院首个获得授权的果树新品种。
六、科技平台建设捷报频传,科技创新条件进一步提升
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入快车道。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护种质资源达到6.1万份,创制出菜瓜、大豆等4个有苗头性的育种新材料,完善了种质资源扩繁评价基地建设。“天津市农科院天敌昆虫扩繁基地项目”基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2024年将投产运行。“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正式施工建设。小站稻高端米加工基地取得技术新突破,“GABA米”实现量产,填补了小站稻功能性产品的空白。申报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2个,均进入市发改委项目储备库。核心区自来水外网配套工程竣工验收。武清基地使用地下水得到属地主管部门优先保障,充电桩安装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活力进一步彰显
通过公开招聘新进青年科技人员30人,柔性引进省外专家1名,进一步充实了市农科院科技力量。组织3名博士团队参加了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陈存坤博士团队进入创新赛天津决赛,刘丹博士团队斩获全国揭榜领题赛银奖。推荐市农科院专家担任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硕博导师,现有各校的博导9名、硕导50名,指导在读硕、博士生近150人。组织各类专家人才称号推荐50余人次,选派2名优秀中青年骨干参加挂职锻炼, 20名“头雁”校外实践导师与学员对接,28名专家申报2023年绿色发展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
八、科技服务持续发力,助力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成绩显著,五大产业技术体系、70个示范基地发挥技术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自主研发的72个(项)新品种、新技术在武清区转化;建立的农学、园艺、畜牧3个专家工作室,参加点单服务累计110人次,培训武清区农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在全市设立绿色蔬菜、芹菜、卫青萝卜、生猪、小站稻、黄瓜、农业节水等农业科技产业服务站已达26个,逐步形成助力天津乡村振兴的技术服务体系。完成4种天津“土特产”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营养品质评价鉴定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部分产品的年度确认,助力天津农产品品牌建设。协助市农业农村委、市文旅局圆满完成《天津市乡村旅游规划(2023-2027年)》编制任务。“津科助农”公开课共举办28期,受众近3万人;“基于温室育苗场景智慧种植案例”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全院签订成果转化项目670项,合同额4666.5万元,比2022年增加23%。开展科技服务1602人次,服务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12个,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近2000个,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72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
九、深度融入重大国家战略,科技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全院主持和参加的国家及省市级京津冀合作项目21项,联合申报成功国家项目4项,省市项目2项。成功承办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蔬菜种业论坛,与北京院、河北院联合举办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大会,与北京院、石家庄院等联合举办中国北方农业(蔬菜)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与承德院联合申报的承德市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项目获批实施。与新疆农科院、新疆林草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项,与西藏昌都江达县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项,联合西藏院等单位共同申报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及转化项目4项,对接宁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17项。新立助力脱贫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1项,天津市区级财政统筹对口支援项目1项。全院农业科技特派员赴西部结对地区全年开展帮扶工作50余人次、260余天,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0余场,培训农户数量6.2万余人次,转化科技成果数量20余个。
十、扎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市农科院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等中央和我市主流媒体围绕市农科院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先行县共建、开展主题教育等宣传报道191次。其中,全国新闻联播报道1次,新华社报道15次,《人民日报》报道8次,农民日报报道6次,天津广播电视台报道22次。在“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期间,围绕市农科院种业创新开展集中宣传报道19次,新华社以《探寻现代都市农业的“芯片密码”》为题对市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建成启用进行视频报道;主题教育期间,天津广播电视台以《市农业科学院:增设科技服务站 调配人员保需求》为题,对市农科院以学促干情况进行专题报道;各类媒体围绕市农科院服务蓄滞洪区灾后恢复生产开展报道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