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升级浏览器版本到最新版本!
X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市农科院保鲜加工所陈晓明获“2022-2023年度天津市优秀食品科技工作者”称号
来源: 市农业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2-07 17:03

近日,由天津市食品学会主办的天津市食品学会第九届三次理事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度年会及总结表彰大会在天津农学院召开,市农科院保鲜加工所陈晓明博士荣获“2022-2023年度天津市优秀食品科技工作者”称号。

陈晓明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现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21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评为“天津市结对帮扶困难村优秀驻村干部”;2019年获得中国林草产业创新英才奖(首批)和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青海省“三区”人才等称号。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活性成分提取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项目13项;省部级成果鉴定9项被评为“国际先进”,市级成果登记22项;获得省部级各类奖项7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主编著作1部,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件;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近三年,针对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和农民、企业技术需求,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服务100余人次,定向委托研发产品8个,开发工艺技术6项、技术储备9项,开展成果转化6项。

在食用菌精深加工方面,研发和辅助开发了灵芝多糖、灵芝三萜类等灵芝系列产品;研制并转化了猴头菇普洱茶等营养代用茶;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出猴头菇、灵芝、蛹虫草液体饮料,并形成了食用菌三萜类等活性成分的诱导富集技术,为食用菌功能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农产品产前方面,为了保证加工原料的质量,通过营养补充的方法,研制出系列营养能量剂,既能提高微生物自身免疫力,又能提升植物生长的抗逆能力,该能量剂可以使平菇产量提高20%以上,且第2、3潮的质量也可达到1潮菇的商品性状和质量,可达到增产、增质、增值作用。

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菌糠微生物肥、菌糠饲料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开发了菌糠解磷微肥和菌糠饲料,完成科技项目3项,成果鉴定1项(国际先进),授权发明专利3项(第1发明人),主持制定菌糠处理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1项。

在果蔬加工方面,作为国家级项目“园艺作物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主持人,进行桃果酒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并在桃酒澄清工艺、挥发酸含量控制及多品种桃果酒的生产工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主编著作1本。

在粮食加工方面,以“紫玉米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为依托,发明了紫玉米植株花青素诱导富集营养剂,可提高紫玉米植株花青素含量3倍及以上,研发并转化商品2个,通过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每亩紫玉米可增值1万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紫玉米附加值,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西藏企业委托的“全青稞裸麦啤酒的加工”技术研发中,解决了出汁率低、杂醇高等难题,提升了啤酒加工的质效。研制开发粮食加工新产品10余种,助力企业增收增效。

在科技帮扶工作方面,2018~2021年,在天津市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农业技术帮扶工作中,陈晓明博士担任武清区第二农业技术帮扶组联络员,负责武清区16个镇共101个困难村的帮扶对接工作,通过组织、联系、协调、沟通、收集技术难题,做好数据分析及资料整理等相关工作。期间,开展线上专家技术咨询指导2000余次,现场指导300余人次,协调组织技术培训200余人次,协助解决生产问题90余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充分发挥技术帮扶组联络员的桥梁作用,为困难村生产技术进步、主导产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科技意识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陈晓明博士还承担和参与甘肃、青海、承德等地的对口帮扶工作,其间对接农民和企业200余次,在当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都贡献了科技力量,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祖国大地上。


附件:

分享到:
【关闭页面】